B體育現代快報訊(記者 龍秋利 / 文 劉暢 / 攝)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采訪中,這是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黨委常德盛說的最多的一句線 歲的常德盛談起自己的家鄉,總是神采奕奕,仿佛有說不完的線 日上午, 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以 文明村、生態村、示范村 而聞名的常熟蔣巷村。
50 多年前,蔣巷村還是一個泥墻草房、窮土惡水、瘟疫橫行的偏僻窮鄉村,時任大隊書記常德盛,喊出了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 的口號,帶領全村干部群眾艱苦創業,走出了一條 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 的新農村發展之路。
這里的村民怎么也不會想到,現在家家戶戶都住進了 220 平方米的大別墅,村子里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從 1995 年開始,蔣巷村就率先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由村統一代建,按造價減半供給農戶。 一棟別墅造價二三十萬元,村民只需要出 12.8 萬元。 常德盛自豪地說。
src=乘著蔣巷村的觀光車,采訪團在蔣巷村中享受著自然風光,穿梭在田野、山林間。令人意外的是,村子里的每一條路都十分平坦,坐在車上絲毫沒有顛簸之感。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 ,這句話在蔣巷村得到了全方位的體現:一路上所見之景都是后天規劃,從竹林、湖泊、荷花池,到農民樂園、農民劇場、荷塘長廊等等,一個水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眼前。
src=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有新要求,蔣巷人也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綠色環保的理念在蔣巷村其實早有淵源。上世紀 90 年代,村里投資 500 萬元辦了個化工廠,工廠投產僅 2 個月就給蔣巷人帶來超百萬元的利潤??裳鄢蛑S對村子帶來的環境污染,常德盛同村兩委班子果斷決定把廠子關停,從此再也沒引進過對環境有害的項目。
src=如今的蔣巷村處處展現出綠色、有機的生態農業。蔣巷村一年只種一輪水稻,為了提高土地肥力,去年,蔣巷村專門拿出了 300 畝田種植綠萍。 綠萍是天然的無污染的肥料,既可以肥田,還可以用于鴨、鵝的青飼料。 常德盛指著道路兩旁大片大片綠油油的水稻田說。
src=此外,可可愛愛的大白鵝在這里成了田里的 除草工 施肥員 。漚田后長出的雜草成為了鵝的天然飼料,鵝吃草后產生的糞便,又可以提高土地肥力。養大后的鵝還可以售賣,為村里創收。
多樣化的強村富民手段讓蔣巷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22 年,全村總產值達到 10 億元,村級穩定性收入 2850 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5 萬元,人均股份制分紅 1 萬元,實現了養老、醫療等五大保險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