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體育4月24日上午,費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生態循環農業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并回答大家關心關注的問題。
費縣是農業大縣,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5萬畝,林果種植面積75.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0.9萬畝,畜禽規模養殖場223家,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30萬噸、畜禽糞污185萬噸、尾菜10萬噸、林果枝條20萬噸、林業板材廢棄物100萬噸。同時,因耕地類型多樣、土壤有機質偏低、有機肥投入不足,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勢在必行。
工作中,費縣堅持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原則,以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種養結合、立體生態農業為紐帶,強化集成保障、科技支撐、高值利用、多級循環,探索創新“四全四新”舉措(構建全域推進新機制、打造全量應用新樣板、培育全鏈聯動新業態、探索全效利用新路徑),形成了“五化三環”綜合利用模式(能源化、肥料化、基質化、飼料化、原料化,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1%,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8%,榮創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被評為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
一是集成保障,構建全域推進新機制。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出臺秸稈綜合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配套文件,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業廢棄物收儲體系,建設集中收集和處理中心24處,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尾菜、林果廢棄物等進行全域化收集處理。建立財政保障、金融支持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近三年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5800余萬元,引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2.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3.5億元。
二是科技支撐,打造全量應用新樣板。與省農科院共建費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探索養殖尾水肥田、林下種植食用菌、魚菜共生循環種養、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量還田等綠色種養先進模式,打造了園區全量自循環種養結合樣板。圍繞整縣域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省農科院以模式創新為引領,探索構建全平臺支撐、全區域推廣、全產業覆蓋、全方位賦能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體系。全縣成立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科企創新聯合體18個,建設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農業技術培訓基地46處,建設果菜茶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5個,水肥一體化集成配套技術模式示范區10萬畝,推廣應用熊蜂授粉與天敵治蟲、化肥農藥減施等新技術32項,轉化應用畜禽糞污厭氧發酵處理、食用菌高效栽培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果5項,為生態農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22年,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2%,化肥、農藥利用率40.2%和41.2%,化肥、農藥年施用量分別下降2%和3.3%,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新技術到位率90%以上。
三是高值利用,培育全鏈聯動新業態。探索建立“科企創新聯合體”,圍繞變廢料為原料、變資源為產品,探索建立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五化”模式,實現了高值化利用。通過“加鏈組環”,形成了“秸稈—飼料—畜禽糞污—有機肥(沼氣、沼液、沼渣)—農作物”、“秸稈、果枝—基質—食用菌栽培—菌渣還田”等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條,有效推動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生產互促共贏。目前,已培育招引永能生物、啟陽清能、化海農牧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企業40家,形成完整的生態循環發展產業鏈,有效提升了農業廢棄物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多級循環,探索全效利用新路徑。探索構建“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三級循環利用模式,主體小循環就是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經營單元內建立獨立的生態循環鏈,實現物質、能量順暢流動轉換;園區中循環就是集中園區內農業生產各環節、各經營單元,形成產業鏈循環圈;縣域大循環就是將全縣作為整體,統籌考慮縣域內的自然稟賦與經濟資源,找準生態農業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充分利用資源,變廢棄物為產品,形成“覆蓋全域、輻射周邊、全效利用”的縣域生態農業循環圈。通過三級循環利用模式,真正將小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園區等進行了有機銜接,實現生態循環農業全域化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費縣將按照“全省生態農業示范縣”目標定位,篤行不怠,踔厲奮發,努力把費縣建設成為現代農業集聚發展先行區、科技成果轉化區、生態循環樣板區,不斷開創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費縣力量。
剛才通報中提出了“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三級循環利用模式。據我們了解,省農科院組織專家瞄準可復制、可推廣的目標,在費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探索園區全量循環模式樣板。請您介紹一下費縣科技示范園生態循環有關情況可以嗎?
為貫徹落實習“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我院于2020年6月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攜手費縣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三年來先后選派350多名科研人員以脫產和非脫產的方式到費縣掛職,對費縣農業提供全平臺支撐、全區域推廣、全產業覆蓋、全方位賦能,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農業科技示范園是費縣“三個突破”工作的“一號工程”,由我院與縣政府、山東東方集團合作共建。園區占地面積1600畝,規劃建設綜合服務保障區、良種繁育示范區、高效設施農業區、休閑農業融合區、種養循環示范區、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區等六個功能區。2022年7月以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圍繞種植業和養殖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優化集成了糧食作物秸稈全量還田、林下種植食用菌、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量還田消納等綠色種養循環先進模式,打造了示范園全量自循環種養結合模式樣板。園區主要推廣應用了四種技術模式:
一是種養廢棄物聯合堆肥技術模式。通過建設規?;袡C肥廠,將園區內的畜禽糞污、作物秸稈、尾菜全部收集,同時可接納周邊區域種養廢棄物集中處理。通過優化堆肥處理技術,生產生物有機肥、菌肥等高值產品,實現廢棄物穩碳保氮除害,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二是養殖肥水精準還田零排放技術模式。建設低成本糞污處理工程,沼液用來灌溉園區果樹和蔬菜種植,針對不同作物需求和土地承載力進行沼液精準施用,實現園區廢水零排放。集成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配合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生產高品質農產品,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三是林草廢棄物高值栽培食用菌技術模式。利用果樹種植區產生的大量果木枝條、雜草,經過適當處理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充分利用園區林下陰涼濕潤的小氣候和散射光,生產大球蓋菇、杏鮑菇、羊肚菌等,營養品質優良,且管理成本較低。實現大球蓋菇等品種栽培畝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是魚菜共生循環種養循環模式。通過種養結合建立魚蝦、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鏈。養殖尾水經過排水管道進入藕池和稻田,為藕池和稻田增加了微量元素和肥料,同時,稻田藕池周邊排水溝內進行小龍蝦養殖,養殖小龍蝦產生的養殖尾水,與沼液混合經水肥一體化設備用于園區果樹和大棚蔬菜的灌溉,實現園區農業生產零排放。
該模式樣板是圍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成功探索,適合集約化種植、養殖復合區域,合理布置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區域環境承載力,防控面源污染,可為碳減排做出巨大貢獻,將在我省現代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
在農業廢棄物的利用上,能源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一直是群眾比較關心的點,能不能用具體的運行數據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我縣能源化利用模式是依托大型專業企業,將收集的農作物秸稈生產生物質顆粒、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實現農業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如臨沂蔚藍秸稈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建設生物質顆粒生產項目,大量處理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制作生物質顆粒、壓塊,提供高值清潔能源。年消耗秸稈27.1萬噸,生產生物質顆粒6.2萬噸、生物質壓塊18萬噸,銷售額16610萬元,凈利潤達1351萬元。再如山東永能生物熱電有限公司,通過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實現對農林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年可燃用秸稈及林業廢棄物24萬噸,節約標準煤9.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6萬噸、二氧化碳240萬噸,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年供蒸汽13.3萬噸,年銷售收入1.3億元,凈利潤1287.8萬元,同時也帶動周邊100余人就業。
我們的基料化利用模式是將秸稈、枝條等種養廢棄物資源和基質化栽培產業特色相結合,構建“秸稈、枝條—栽培基質—菌渣—有機肥—種植業”的農業資源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實現農菌肥全產業鏈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2022年,在特色食用菌產業方向上,全縣生產黑木耳、平菇、香菇菌棒1400萬袋,年產食用菌1.8萬噸,總產值達到8860萬元。以費縣迦南菌業有限公司為例,年消納周邊秸稈、果枝用于食用菌栽培等基料化消耗3萬噸,林木廢棄物高效轉化利用達91.35%,菌渣還田率達100%,年產香菇1.5萬噸,菌棒800萬袋,出口日韓等國家,年凈利潤503.4萬元。
山東啟陽清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作為費縣生態循環農業重點企業,請介紹一下你們的運營模式可以嗎?
山東啟陽清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2.7億元,占地面積65360平方米,是全國唯一一家集畜禽糞污、病死畜禽、農作物秸稈、餐廚垃圾等廢棄物綜合利用及天然氣生產的企業,先后完成山東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項目建設,被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與省農科院、省科學院等研究機構緊密合作,開展科研協同攻關,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探索形成了“前端收集廢物、中端產燃氣蒸汽、末端產有機肥”“以畜禽糞便為主、農作物秸稈為輔”的農業廢棄物“全產業鏈”資源化處理利用模式。公司實現年銷售收入1.3億元,凈利潤2056萬元。目前企業主要有四大業務板塊:
一是大型沼氣生產及提純。投資1.8億元建設年產4500萬立方沼氣的大型沼氣項目,建設內容包括糞便攪拌池、調節池、厭氧發酵罐、沼氣池、干發酵池和貯氣囊以及相應配套脫硫塔、氣水分離設施等。公司現年產沼氣3700萬立方,提純天然氣2100萬立方米,可供周邊20萬戶居民生活燃氣需要,年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量21萬噸,降低全縣單位GDP碳排放5.6%。
二是餐廚垃圾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偼顿Y1000萬元建設處理能力150t/d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經過分類篩選處理的餐廚垃圾可進行厭氧發酵,廢油脂進行生物柴油的提煉,脫水后的物料進行厭氧產生沼氣處理,沼渣用來生產有機肥,達到保護環境、資源循環利用的效果。目前,公司與餐廚廢棄物產生單位簽訂服務合同1000余份,累計發放垃圾桶15000多只,年處理餐廚廢棄物24000余噸,處理率達到100%。
三是養殖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綜合處理。將全縣養殖糞污、病死畜禽采取集中回收處理的方式,進行資源化處理,采取市場化的手段(與養殖戶簽定糞污回收合同),每個鄉鎮配備一臺專用無害化密封收集運輸車,用于集中回收。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點12個,建設12個大型低溫冷庫作為臨時存放病死畜禽暫存點,對整個收集流程進行全程監控。年處理畜禽糞污70萬噸、病死豬24萬頭、病死雞7000噸,帶動周邊村居6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6萬元。
四是有機肥生產。投資3000萬元,對養殖糞污、病死畜禽、秸稈等有機質綜合處理后,通過新材料技術進行壓濾、濃縮去膠質,進行液體有機肥生產,目前公司每年可生產有機肥15萬噸,可降低全縣畝均化肥使用量7.64千克/畝,完整的有機質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肥料利用集成模式正逐步形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